橋梁加固,就是通過一定的措施使構件乃至整個結構的承載能力及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以滿足新的要求。也就是要針對橋梁所發生的不能滿足繼續使用的狀況進行處理。加固的原因有橋梁耐久性差和年久老化、設計失當或施工質量差等。通過橋梁加固后,可以延長橋梁的使用壽命,用少量的資金投入,使橋梁能滿足交通量的需求,還可以緩和橋梁投資的集中性,預防和避免橋梁坍塌造成的人員和財產的損失。加固的方法主要分為上部結構加固、下部結構加固。

據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達345.7萬公里,有公路橋53.36萬座,203.99萬延米。
近20年來大量修建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普遍出現在收縮徐變完成后,跨中仍然持續下撓,腹板底板開裂;近10多年發展起來的鋼管混凝土拱橋,以其優異的施工性、經濟性、造型美風靡全國,但實踐的真實反映這一組合結構的計算方法并不成熟,管節點焊縫疲勞沒能很好解決,吊桿壽命難于估計;近30年大量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橋道系病害多;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雙曲拱橋,以其耗鋼材少、造價低、施工方便的優點而風靡全國。到1979年全國建成雙曲拱橋4085座、總長達到35萬延米,占全國當時大中型公路橋梁25.7%,雙曲拱橋施工中突出優點是化整為零,施工完成后聚零為整,這又是它的突出缺點,因為大量的接縫形成了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加上當時人們認識局限,鋼材投資又嚴重不足,過分強調淺基薄面,建成的雙曲拱橋,經短期通車,少數垮塌,部分棄而不用,部分已經加固,部分正在或等待加固,正常使用的甚少。
貴州省交通廳在1979年提出的桁式組合拱橋,懸拼施工設備極為簡單,只是兩臺鋼人字桅桿,經濟指標好,短短時間在貴州等地修建了40座,跨徑絕大多數在100米以上,最大跨徑達330米,在中國甚至國際上都有影響,曾經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了解,隨著時間的檢驗,多數桁式組合拱橋存在較嚴重的病害。
我國橋梁設計載重標準經歷了從汽- 10、汽- 13、汽-15、汽-20、汽-超20的發展過程,其中載重標準在汽-20以下的橋梁占多數;驗算荷載也由拖- 30、拖-60 、拖- 80 發展到掛- 100 和掛- 120;規范規定的車輛荷載安全系數為1.40,低于美國的1.75和英國的1.73;按交通部以往的橋涵設計規范,室外受雨淋(干濕交替環境)的混凝土構件,鋼筋保護層最小設計厚度尚不到國際通用規范規定的一半;如此等等。原先設計規范標準過低,加上日益增加的交通量和車輛超限超載現象泛濫,,相應的公路橋涵負荷日趨加重,一大批橋梁出現不同程度的病害,結構老化、破損、變形較大、開裂現象嚴重,橋梁的持荷能力明顯下降,有相當一部分成為危橋我國的橋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橋梁加固已成為繼橋梁建設后的又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