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能力加固設計法已為各國普遍接受通過能力設計法以選擇性質不同的主要加固抗側力構件,在地震作用影響產生大變形的情況下,能夠形成較好的加固耗能機制。為了使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地震引起的動力反應過程中表現出必要的延性加固,就必須通過能力設計法,使塑性變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較容易保證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構件上。能力設計法的具體思路有5種:
1.是選擇一個可接受的塑性變形機構。所選機構的位移延性應該靠塑性鉸處最小非線性轉動來達到。一旦選定了合適的塑性變形機構,就可以精確地確定能量耗散部位。
2.是“梁鉸機構”。其具體措施是人為地較大幅度增加柱端的抗彎能力,使除底層柱底以外的各柱端在較強地震作用下,原則上不進入屈服后狀態,即不出現塑性鉸。由于柱端原則上不進入屈服,曲率較小,因此對除底層柱底的其它各層柱端不必提出嚴格的軸壓比控制條件,即不必一定要把柱端的受力狀態控制在離大、小偏心受壓界限狀態尚有一定距離的延性較好的大偏心受壓狀態。這種機構主要靠梁端出鉸來耗散地震能量。
3.是“梁柱鉸機構”。其具體措施是只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增大柱的抗彎能力,因此,從總體上說,柱端雖然與梁端相比相對較強,但在較強和很強地震作用下,柱端仍有可能進入屈服,只不過梁端出現塑性鉸的機會較多、較早,塑性轉動較大;柱端塑性鉸則出現相對較遲,塑性轉動相對較小。只要對柱的軸壓比控制較嚴,使柱端不出現小偏心受壓和離大、小偏壓分界狀態過近的大偏心受壓情況,再通過加強對柱端塑性鉸區的約束,就可以使柱端具有所需的、不十分苛刻的塑性轉動能力(延性能力) 且不致壓潰。這種機構主要靠梁柱共同出鉸來耗散地震能量。
4.是要通過人為增大各類構件的抗剪能力,使其不致在強烈地震作用下,在結構延性未發揮出來之前出現非延性的剪切破壞。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強剪弱彎。通常的做法是用剪力增大系數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墻端、剪力墻洞口連梁端以及梁柱節點處的組合剪力值,并用增大后的剪力設計值進行受剪控制截面控制條件,進行驗算和設計。
5.是通過相應的構造措施,保證可能出現塑性鉸的部位具有所需的塑性轉動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通常通過箍筋加密,限制軸壓比等措施來給予保證。